全国热线:191-1276-9042、183-2338-2498

TPM咨询服务中心

TWI资讯
首页 > 行业资讯> TWI资讯

【走进班组】“我们变得更自信了”

来源/作者:网络(如侵权,联系删除)     发布时间:2016-09-18     浏览次数:

  9月8日,一汽-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5周年“感恩之夜”在长春举行。本报记者走近两位优秀的造车人,从他们的成长轨迹中见证一个企业发展的足音,而变得更加“自信”是他们共同的感触。

  17年前,从一汽的技校毕业后以操作工身份进入一汽-大众的金涛或许没想到,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如此优秀的设备维修工——1980年出生的他,在机器人、激光焊、激光测量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维修和改进思路,实施创新150余项,完成项目攻关33项,创造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。

  “一个维修工至少3年才能入门,要有灵性,要勤奋。”回望过去,维修工长金涛感慨道。

  2000年,金涛进入一汽-大众时,焊装车间只有10台机器人,现在有1200多台。“那时候修机器人是冷门,现在成了必修课。”

  金涛开始用心学习维修机器人。“那时工作节奏很紧张,要学的东西太多,很多时候都是白天培训,夜里上班。”

  2003年,技术高超、学习能力强的他又被送去德国接受相对前沿的激光焊接技术的培训。一位焊接工艺的博士给这个中国徒弟整整讲了三天课。

  “激光焊接对匹配的要求非常精确,对环境要求也格外高,稍有杂质就会产生气泡,所以严谨操作格外重要。”金涛说。

  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,金涛开发的激光焊接工艺优化项目使焊缝的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填补了奥迪轿车生产中激光焊接返修技术空白。

  谈及合资企业中德方人员给自己的印象,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80后技工一脸沉稳地说:“守规矩。”比如生产一台车要200秒,中方人员可能觉得能做到199秒更好,而德方人员会坚持在200秒完成。

  经过长时间的磨合,金涛觉得现在彼此间合作更加顺畅了。“关键在于,既要确保我们的做法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,还要让他们相信我们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,也就是逐步建立起对我们技术的信任。”金涛说。

  一汽-大众技术开发部座椅组组长牛未冬比金涛晚两年进入企业。当时,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德国工程师们的“细致”——在设计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怎样方便生产,怎样让用户使用起来更舒服,怎样尽可能地满足安全、舒适、成本等方面的要求。

  “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,比如某个零件不单单要能做出来,还要看它的边边角角是否光滑,会不会拉手。”他切身体会到,精益求精的德国制造就体现在这点滴细节中。

  2005年,一汽-大众从宝来开始进行车身领域的自主研发,前后花了三四年时间,直到2008年,生产出全新宝来。牛未冬有幸参与了这个过程,他负责的是内饰部分。

  “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设计,可以提出我们想用哪种材料,哪种工艺。”牛未冬说,“以前参与讨论时自己心里没底,不敢多发表意见。后来慢慢变得自信了,会更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。”

  自信的基础,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工人通过多年来的磨炼掌握了关键技术;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在德国大众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,让熟悉本土市场的中方人员有了更多的发言权。

  “以前我们与德方在技术上的差距有几十年,现在可能只有几年了。”牛未冬自豪地告诉本报记者,一汽-大众生产的汽车在内饰方面有些地方比德国车做得更好,比如后排座椅可以加热、后排有遮阳帘等。

  今年4月,牛未冬从研发门护板转入座椅组,这是内饰中比较有挑战性的领域。“目前我们自己还设计不了座椅骨架。我希望自己能在一汽-大众的下一个25年,为自主研发上的突破作出更多贡献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24小时在线咨询答疑

管理咨询需求表

你们能做什么?需要多少钱?需要多久?效果怎么样?

我需要做什么?需要提供什么资料?需要怎么配合你们?

姓名: *

公司: *

职位: *

手机: *

咨询需求: *

城市:

验证码:

联系人-吴女士:183-2338-2498